
海上營救劇照。
本文配圖均由出品方提供

電影《東極島》海報。

實景搭建的“里斯本丸”號中段。
日前,電影《東極島》上映,影片取材自二戰期間中國漁民營救英軍戰俘的真實事件,講述了東極島漁民在一次次面對日軍的壓迫后奮起反抗,冒死參與一場海上國際大營救的故事。
拍攝歷時7個月,水下部分均為實拍,實景搭建漁村場景和“里斯本丸”號運輸船,演員提前進組練習水下閉氣……《東極島》用工業化制作與精心的表演,將83年前跨越國界的救援行動呈現在全球觀眾面前。
在歷史真實發生的地方拍攝
1942年,押送1816名英軍戰俘的日軍武裝運輸船“里斯本丸”號從中國香港開往日本。由于日軍違反《日內瓦公約》,未懸掛任何運送戰俘的旗幟或標志,該船在中國浙江舟山東極島海域被美軍潛艇魚雷擊中。在船從被擊中到沉沒的25個小時里,日軍將所有戰俘鎖在船艙底,并用木條和帆布釘死艙門。
危難時刻,舟山漁民穿越槍林彈雨,劃著舢板,救起384名隨著海浪沉浮的英軍戰俘,給他們提供食物、衣服和庇護所。
起初,電影《東極島》劇組并未明確主要拍攝地,抱著“應該去歷史真實發生的地方看看”的創作態度,導演費振翔、攝影指導高偉喆等主創一起來到舟山市東極鎮堪景。
“電影首先還是影像,感受永遠比閱讀更加直接。”費振翔介紹,東極鎮島嶼密布,交通、物資等條件并不適合大型商業電影的拍攝,但登島之后的心靈震撼,尤其是乘船來到當年“里斯本丸”號沉沒海域時心頭所涌動的復雜情緒,讓團隊成員堅定了“只有在東極島才能拍《東極島》”的信念,因為這里有一種無法言傳的真實力量。
從落實場地到搭建場景,為了還原1942年的漁村風貌,劇組一共用了5個月的時間。島上最高峰時有三四百人在同時工作。
“《東極島》拍攝時正值盛夏,天氣又熱又濕。車輛無法到達取景地,所有的建筑材料、拍攝設備,全部要靠肩扛手提。值得一提的是,實景搭建的村落還成功扛過了去年夏天的臺風‘貝碧嘉’。”回想起拍攝過程,出品人及總制片人梁靜坦言真的很不容易。
“實景搭建的好處是可以讓整個劇組瞬間沉浸在真實環境中,快速進入歷史。每個演員、攝影師、美術都會相信這是一件真事兒。”導演管虎認為,“相信”兩個字很重要,能夠讓影片呈現出不一樣的質感。
多維合力增強沉浸感
輪船傾覆引發巨浪翻涌,漁船出海與驚濤搏斗,主人公潛入船艙閃轉騰挪……作為一部講述海上營救故事的影片,片中緊張刺激的水戲占比高達40%,并且全都由實拍完成。“我們也嘗試過在無水環境拍攝,再通過特效模擬水下效果,但是人在水里的肌肉反應、血管反應和在干燥環境中完全不一樣,所以我們下決心在水下拍。”管虎說。
據了解,全片的水下拍攝時間長達70天,演員和攝影師每天泡在水里的時間超過10小時——這樣的拍攝強度也給演員們帶來了不少挑戰。
“我們提前1個多月進組,進組后就是一天4練,訓練內容包括水下閉氣、自由潛、攀繩等。”本片主演朱一龍介紹,為了貼近角色阿赑,他做了諸多準備,除了水下訓練,還需要提前曬黑,并通過健身練形體、控體脂,在實拍階段,他的體脂率保持在個位數。
表情控制也是水下拍攝的一大難點。為了增強水下的速度感,往往需要通過威亞拉著演員前進。“水流帶來的沖擊感,就像有刀片或者沙子一直在磨自己的眼睛一樣,這時就只能硬著頭皮睜開眼睛演。”朱一龍說。
水下環節緊張至極,水上戲份的拍攝更是科技感拉滿。為了拍出船只破浪前行的激烈場景,劇組將漁船置于一臺六軸機械移動平臺上,通過解算海洋系統的運動數據,再將數據傳輸至機械移動平臺,進而模擬出船只在巨浪中的起伏動態。同時,劇組還使用一套噴水系統,可以在需要的節點觸發自動噴水,實現浪花與漁船、浪花與人物的精準交互。
水戲拍攝部分,劇組共啟用了5個水棚(水景攝影棚),其中最大的占地面積達9000平方米,是目前亞洲最大的恒溫水景棚,能夠模擬200種海浪效果。為進一步還原運輸船沉沒時所產生漩渦的可怕吸力,劇組還啟用了十幾臺快艇發動機。
在場景的搭建準備中,除了島上漁村,還有按照原尺寸1∶1還原的“里斯本丸”號運輸船。原型貨輪長過百米,垂直高度在10米以上——盡管劇組此次搭建的不是一整條船,而是結合受損情況搭建了船側舷、船中段、前甲板、戰俘艙4個分段,但為了滿足登船實拍,道具船的船艙和甲板必須保證在特定傾斜角度下仍能供人站立、行動。為此,劇組還邀請了20多名工程師,在現場幫助進行力學測算。
正是這樣一份對沉浸感的追求,使得影片的拍攝時間超過了7個月。而要呈現這場規模宏大、難度空前的海上營救,除了前期拍攝,后期的視覺特效也十分關鍵。據統計,影片中的視效鏡頭數量超過1000個。視效指導蒂姆·克羅斯比曾參與制作《指環王》系列、《哈利·波特與火焰杯》《八佰》等影片的制作,他說:“最后的營救是我所做過的后期制作中最難的一次。”
呈現跨越國界的人性光輝
盡管影片的拍攝過程堪稱“邊科研邊拍攝”,但在主創們看來,這些技術上的突破和創新只是手段,最終目的仍然是服務于電影表達本身。
“從大的角度來講,真實歷史事件的背后,包含了國際人道主義精神;從小的角度來說,‘海上有難,必救’的漁民文化,體現出生命第一的互助思想。”正如管虎所說,一群中國漁民,冒著槍林彈雨去救一群黃頭發藍眼睛的外國人,這個故事本身就閃耀著人性的光輝。
故事的開始,吳磊飾演的阿蕩,不顧阻攔救起落水的英軍戰俘托馬斯·紐曼,兩個角色雖然語言不通,但對“go home(回家)”的共識,讓彼此迅速建立起友誼,也激發了阿蕩遵從內心的正義與善良,解救運輸船上被困戰俘的信念。隨著故事的發展,日軍在東極島和“里斯本丸”號上的暴行,讓朱一龍飾演的阿赑、倪妮飾演的阿花,以及楊皓宇飾演的保長李元興、陳明昊飾演的陳先生、倪大紅飾演的吳老大、李九霄飾演的千金等角色開始各自覺醒,于是便有了最后全村漁民共同出海救援的壯闊之舉。
“我很驚訝這個故事此前沒有被拍成劇情片,它真的打動了我。”飾演紐曼的威廉·富蘭克林·米勒說,中國漁民能夠冒著危險去救那些他們并不認識的英軍戰俘,這種勇氣令人動容。
在片場,拍攝完阿赑救援落水戰俘的場景后,來自英國的群演們在水中紛紛鼓掌、行抱拳禮,他們說“中國漁民是真正的英雄”“中國人的善良和勇敢,讓他們永記心中”。
電影《東極島》已于8月8日在全國上映,隨后,影片還將在澳大利亞、新西蘭、馬來西亞、英國、美國、加拿大等國家上映。